走进318|318艺术网|陈湘波艺术专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RT318ART
我的收藏(0)
  • 收藏夹中还没有艺术品,赶紧选购吧!
318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资讯 > 318艺术家评论 > 不要让金钱粉饰了艺术
不要让金钱粉饰了艺术
2012-11-02  编辑:318  浏览次数:33979    加收藏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异常的火爆。但在一派繁荣的景象中,却频频爆出一连串造假制假现象。不久前曝光价值2.2亿元的“汉代玉凳”是由江苏邳州制造,一桩“金缕玉衣”巨额诈骗是有五名国家顶级鉴定专家鉴定的。这两起巨额诈骗引起了整个艺术界的轰动,艺术品市场造假为何接连不断,艺术鉴赏又该走向何方?


拍出2.2亿天价的所谓“汉代玉凳” 


其实,艺术品造假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尤其严重。虽然艺术品市场造假不会像食品造假那样直接危害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对文化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且,也会从根本上伤害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诚信品质。

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假”反应在很多个不同的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艺术品造假,也就是赝品。从字画、油画、瓷器、玉器到青铜器,赝品充斥在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之中,几乎无所不盖。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成为专业造假的基地。如江西景德镇专门造假瓷器,河南洛阳专门造假青铜器,陕西西安专门造假唐三彩,安徽蚌埠专门造假玉器等等。

在字画市场上的赝品的数量往往超多过真迹的很多倍,从临摹古画到现代赝品,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艺术品的临摹原本是一种对艺术的传承,然而眼下却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制假,并以此牟利,有的赝品甚至还拍卖出了天价,如宋徽宗的书法、徐悲鸿的油画、齐白石的水墨画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伤害了收藏爱好者的心。

造成“假艺术品”流通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很多收藏者和投资者“只认名,不认画”,通俗来说,就是我们习惯称作的“名人字画”。在这个趋势下,大多数画家都默默地臣服于这个“规则”,不去深入地研究艺术和开拓艺术的思想,反而急功近利地拼命去出名。一些“伪艺术家”为了出名,把“穿长衫、拿烟斗、背古诗”当做自身“文化学识”的道具来包装自己,愚弄大众,欺骗投资者。把临摹、抄袭古人的作品当作是自己的创作,还自称是传统的继承者,实际都是打着传统的旗号蒙人的“假传统”。

就算是近现代一些名家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没有脱离300年前八大、徐渭等前人的绘画面貌及精神格调,所谓的创新并不是多加了几个题材就可以被称得上的。所以那些利用传统概念,糊继承传统的定义,抄袭临摹古人的、自称传统继承者的画家都是混淆是非的假传统。

艺术创作需要的是独立性,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够率领和引导大众审美,而不是一味迎合大众趣味和市场需要的。只一味地趋于市场,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大肆泛滥。有些人就是利用了大众审美缺失和美学盲区,造成了愚弄大众的“假艺术品盛行”。这就提醒了藏家们,真正需要情感的是创新的、有时代精神的真艺术。只有饱含了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能够从从心灵深处打动我们、感动我们、并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的作品,才值得藏家们去收藏。

拍卖行“假拍”而造成的艺术市场繁荣的假象,实际上可能是在“做局”或“洗钱”。有调查指出,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了。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值得特别高兴的,因为我们没有一批好的艺术家来引导世界艺术发展趋势,提高国民的审美水平,民众的审美素养还处在落后的时期。最可怕的就是赝品、假艺术家,假艺术品和拍卖行“假拍”,这些行为串起来让艺术品市场也乱起来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比如前段时期,某些文交所搞的艺术品“类股票交易”,把一些没有一点真实情感的商品画包装上市交易,看起来是活跃艺术品市场,实际上就是“圈钱”的假交易。每户开户门槛需要有50万元的资金证明,谁敢保证这些钱不是亲戚朋友拼凑起来的呢?更可怕的是这几十万在文交所转一圈就可能缩水成几万,这就确实地危害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了。当艺术由情操的陶冶变成了伤害的利器,这是多么悲哀而令人惋惜以及愤怒的事情!

上述这样恶劣的文化灾难都是失去良心和道德底线带来的,它的波及的范围是广泛的。318艺术商城认为,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来说,应该有更加健全法制作为保障,完善艺术品鉴定体系和加强监管者监管能力作为辅助,这样才能真正使得艺术品市场为文化发展而服务,从而建立一个繁荣、诚信的艺术品市场。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
分享到:
推荐作品
返回顶部